帐号: 密码: Cookie:   注册|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关键字      
  您的位置: 大别乡情 >> 大别山人物 >> 各地名人 >> 名人汇总
 阅读文章

王立群——叫响《百家讲坛》的河南学者

  文章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摘浏览次数:1603字体:字体颜色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08-09-09 20:31:55提交会员:admin
  他被预测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明年最火的学者;他在古代文学领域深有造诣,却因讲历史名扬全国;他是河南大学唯一上课用繁体竖写板书的老师;他历经磨难,但常常能抓住瞬间机遇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他就是王立群——叫响《百家讲坛》的河南学者

    如果你喜欢上网,可以在百度上找到一个“百度贴吧”。在那里,有个河南学者几乎已经成了千万网民的偶像。这个河南学者叫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在“王立群吧”里,众多网民高呼,“我爱百家讲坛,更爱王立群”,更有王立群的粉丝自称“网(王)丝”、“群众”……

    发自内心的追崇,源自这位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精彩演讲。2006年初,王立群走入《百家讲坛》。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收视率居高不下,赢得满堂喝彩。在8月份《百家讲坛》“十大名嘴”评选中,王立群以“最学者化”入选。

    等了41年的命运拐点

    去河大采访时,王立群骑着一辆小摩托来到约会地点。摩托很小,而摩托上的人穿着洁白的衬衣,袖口紧扣,领带打得一丝不乱,两相对比形成一种鲜明的喜剧效果。王立群说话和他在《百家讲坛》上风格差不多,字斟句酌,慢条斯理,有条不紊。身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王立群带着3届5个博士、17个硕士,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他的《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专著在国内学术界有相当影响,还常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我的主业是搞研究,业余就是散散步、听听音乐。”本来,61岁的王立群过着一种恬淡、宁静的学者生活。

    命运因《百家讲坛》发生改变。“当时王老师在北京出差。”河大文学院副院长杨国安说起王立群入选《百家讲坛》时并不惊奇,“我立即打电话让他回来参加选拔。平时他讲课是很受欢迎的。那天王老师一大早才赶回学校,非常疲劳。他请求第一个讲,讲完后回家睡觉。他讲的是《鸿门宴》。平时给学生上课不知讲过多少遍了,所以张口就来。”第一次与央视接触,王立群就以他的儒雅、平易的外形,娓娓道来、不温不火的演讲,给编导们留下了深刻印象。4月份,《汉代风云人物——项羽》推出,平易而富有学术气息的讲座,让人耳目一新。随后,《吕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有290万观众自始至终观看了这个系列讲座。王立群也由此在《百家讲坛》站稳了脚跟。

    王立群说,“百家讲坛倡导‘学术品位,大众口味’,它的受众非常广泛,必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故事情节来吸引他们,讲坛要求‘三分钟一个悬念’。所以我很快完成了两个转变:从平时教学模式转换成电视讲座模式;把论文结构转换为戏剧结构。很多引文我都能背下来,但不能那么讲,必须转化成现代汉语。总之是根据受众的接受习惯来确定讲述方式。”

    王立群的讲座风格,观众认为,“客观,渊博,平和而又意味深长”。他对所涉猎的每一事件,都有着透彻的研究,尽量贴近史实,旁征博引,决不自己想当然地“戏说”。《史记》研究会会长、著名史学家张大可先生谈到,有时候王立群在北京录节目,还特意打电话和他探讨节目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深厚的历史、文学史学养,支撑起了王立群的独特风格。“我平时不爱和人开玩笑,讲课也是这种风格,不大会调侃,正统的学院派教师。讲座模式可以换,但讲话风格恐怕不容易改变。”王立群说。

    严谨、平和并不意味着呆板。有一次,王立群讲到吕后接到匈奴单于的“求爱信”,把现场观众逗得乐不可支。王立群的讲座,就像江湖上传说的五毒化骨散,无色无味,初服感觉淡淡的,但越品越有味道,越听越上瘾,把人俘虏于不知不觉之间。

    王立群讲座成功的另一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解读历史人物,用现代视角让历史人物成为鲜活的人”。用人物讲述历史,在讲故事中再现人物个性和心理,在性格决定命运和命运塑造性格的双向纬度上展现鲜活的人物。比如在讲项羽发现刘邦已派人占领并把守着函谷关口时“勃然大怒”,王立群认为,“项羽怒得无知,怒得幼稚”。他分析说,秦灭后,历史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此时项羽和刘邦从反秦武装的同道已经转化为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比刘邦强大得多的项羽,正愁没借口消灭刘邦,当刘邦的政治目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瞌睡时给个枕头”,所以项羽应该像曹操赤壁之战逃跑路上“大笑”才对。“‘大怒’是感性的反应,‘大笑’则是理性的反应。‘大怒’表现了项羽在政治上是何等幼稚,他终于没有抓住机会。” 对他所讲的每一个人物,王立群总是从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细节入手,深刻分析其心理和性格,并于细微处解析历史的脉络和走势。有人评价王立群的讲座有着引人进入历史人物内心的高雅文学作品的意味。

    从1965年高中毕业步入社会算起,王立群感慨:“我走了41年,才走上百家讲坛。”

    给点阳光就灿烂

    采访中,王立群对他的人生经历谈了很多。要了解王立群其人、其学术、其成功“秘诀”,他曲折坎坷的阅历会给出诸多答案。

    “祖籍山东,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开封。”这是王立群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概括。王立群对父母尤其是父亲谈得很少,只说是解放前南京邮政局的“邮政人员”。但这样的家庭出身使王立群的人生之路一开始就充满坎坷。

    王立群说:“我的童年少年几乎没有欢乐可言,磨难太多了。”小学毕业时,他不能上公立中学,只能去一家私立中学。那里边都是被划为“另类”的孩子。这些孩子每周上三天课,另外三天打工挣钱养活学校,十三四岁就搬砖、提泥,当“农民工”。“指头常常被砖磨破,没哭过。我不太爱哭。”王立群的高中上了4年,“高一的时候,祖父在老家生病,我‘替父尽孝’去新泰照看孤身一人的祖父。那时我十六七岁,锄地,收麦子,种豆子、红薯,看场地都干过。在野地里看庄稼,餐风宿露了三个多月,晚上提心吊胆还得不停巡视……”祖父病故后,他才回到开封继续上高中。“我感觉高考考得很好,报的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但没等发榜就去就业了。”

    在王立群的讲述中,我们能体会到“磨难”带给他的一些品质。例如他特别独立,能干,有一种处逆境但很快适应环境、把握命运的能力。当时,家里买不起煤球,用“面儿煤”,得和黏土掺和在一起做煤球。他下课后就跑到城外黄河滩淤泥处,背回来淤泥,晒干,用时再泡开,和煤。“我8岁就开始承担全家的做饭任务。现在还经常做饭,蒸馒头,包饺子,炸丸子,煮稀饭,我都做得来。”在空分厂子弟小学教书的7年中,学校没有音乐老师,让他顶替,他一星期就把脚踏风琴学会了。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他还教过珠算、大字、美术、物理等课程。

    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考试,王立群看到了一线曙光,他毅然决定离开中学本来已经不错的职位,报考河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谋生’加‘谋学’,光抄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内容的本子就摞了近一公尺厚。”王立群说,他一生的三次难忘的时刻,一次是考上河大研究生;一次是申报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被通过;一次是进入《百家讲坛》。命运不提供机会则已,一旦提供了,他就能很快抓住。王立群夫人说他:“这个人,给点阳光就灿烂。”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在《百家讲坛》讲出名后,王立群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说:“我的目标是流传而不是流行,做学问是我一生的追求。”

    出名后,不可避免到处被人认出来,要签名、合影。王立群说:“河大旁边有个理发店,店主是个小伙子,看过《百家讲坛》后,再给我理发,理得很认真,其实我还有事,但又不能催人家。他还要跟我合影。我也不知道他拿那个合影干什么。但我是要合影就合影,要签名就签名。讲文学就是讲人性,因此要理解人性。”

    王立群的同事这样描述他:“这个人平时在系里谁都不是很热络。和他共事20年了,想不起来和他有过什么故事。他不打牌,不喝酒,以前还跳跳舞,现在忙,舞也不跳了。”“他不大爱和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有人说这是内向,但这个词好像不太准确。准确地说应该是‘儒雅’。‘儒’就是做学问,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雅’,就是说话、仪表,很讲究、得体。”

    对王立群的认真和讲课的精当,他们感受很多。比如河大承担着高考语文试卷的改卷任务,要制定判卷具体标准。王立群就把高中语文拿来读。有一次,文学院承担全省骨干语文教师的培训,备课时王立群跑到离河大很远的一所中学,专门去听中学老师讲课,和他们交流,增强自己讲课的针对性。“他红起来是必然的。十几年前,我们在全省给自考生作巡回辅导,有些考生都考过了,但听说有王老师的讲座,还专门买票进去听。很多学生还以能请到王老师吃饭为荣。”

    王立群的学生提起他用得最多的词语,是“认真”和“理解体贴人”。“王老师性格比较认真,不是投机取巧的人。我上研究生的第一年,他布置了几个版本的《文选》校勘,每每他都认真地看作业,任务量很大。他一般不批评我们,有时我们说老师我的作业完成晚了,他总是说,作业无早晚,只要认真就行。”“有一次他在北京录节目,还专门发了条短信,让我帮他再查一查某个字的读音。”“他上课板书都是用繁体字,竖排,他要求我们写作业也用繁体字写。老师是要以这种方式让我们进入古典文学的语境。”“他在《百家讲坛》上爱讲‘我个人认为’,其实平时在上课时也这么讲。”

    有些小事让学生们记忆犹新。比如,学生通过E—mail给王立群传了论文,又给他发手机短信,他很快就会发回一条短信:谢谢。王立群不让学生给他打电话,“你们是学生,老打电话多贵啊,可以用短信。我们平时就用短信沟通。”学生们替他寄书信,他都会给钱,甚至一个8角钱的信封他也要把钱如数还给学生。研究生胡艳娜说:“我妈妈生病,我经常回家。有一次我没来得及跟王老师说就跑回去了。刚到家王老师的电话就打来了,找我有事。我说我妈病了。他就说没事没事,你家里有问题吗?你妈在你跟前吗?如果在的话,我想问候一下。我对他说,真不好意思,让您带这样的学生。老师说,你已经够困难的了。”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王立群的座右铭。做事、做人,王立群身上都有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人格魅力。他似乎通过自己的独特魅力,为《百家讲坛》注入了一股浓郁淳厚的中原气息。

·上篇文章:“大别山神探”麻城人商远辉
·下篇文章: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
 相关评论
当前没有评论
相关评论 0 篇,当前显示最新的 3 篇。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关于我们 | 业务范围 | ALEXA 排 名 | 广 告 价 格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产品推介 | 友情连接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6 大别乡情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鄂ICP备18003411号-2     页面执行时间:39.06MS